在“用加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建模、赋能、改性、交叉、焕新等产业风口兴起之时,山西省阳泉市同步以“数智新城”为引擎,深入探索“用加减法”迎接“双碳”时代。
作为山西省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阳泉市早在1948年便翻越太行山向西柏坡运送煤炭,为党中央驻地解决取暖和烧饭的燃料问题。这座于1947年诞生在解放战争炮火声中的“中共创建第一城”,建国以来累计生产煤炭22.8亿吨,为山西省和全国发展做出贡献。
美丽中国建设方兴未艾。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一半的要求是做减法。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全部要求做减法。在此背景下,阳泉市这座正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法模式重塑产业格局的城市,如今也在通过深化能源结构调整与绿色技术应用,紧抓快干新能源,加快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用“碳-”重塑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不求“百业”,但求“百年”
当下,阳泉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对标中共中央关于“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数智新城”建设与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深度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线。围绕这一主线,阳泉市在算力产业绿色化、煤矿智能化改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等领域开展综合试验示范,形成“数智赋能+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为传统能源大市,阳泉市一直致力于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2021年至2024年,积极开展煤炭稳价保供,全市累计生产原煤26613.55万吨。在此基础上,持续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先进产能。目前,全市共建成14座智能化矿井,智能化煤矿产能占全市生产煤矿总产能的70%以上。其中,华阳集团的新景煤矿,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部分工作面实现了智能化生产,荣获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示范矿井。该矿通过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消灭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阳泉市紧抓快干新能源。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22.11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规模的35%,三分天下有其一。为了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力布局储能产业,已呈现“一全两多”趋势:调峰、调频功能齐全,配套储能、独立储能形式多样,电化学、飞轮、抽水蓄能类型多样。与此同时,通过“上大压小”、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积极构筑新型电力系统,超超临界大型煤电机组占比超过60%,电力系统更加坚强稳固。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一批传统企业绽放“新枝”。上世纪初,在阳泉成立的保晋公司掀开了山西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作为保晋公司工业精神的延续,华阳集团(原阳煤集团)在2020年完成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转身——努力从传统煤企跻身新材料行业。近年来,华阳集团抢抓储能新赛道,牵头研制的“基于钠离子电池的16MW/17.04MWh高可靠性煤矿应急电源”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五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既实现了储能介质创新,又为煤矿供电提供了“第三电源”安全保障。百年老企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智能化与极端工况材料创新,其研发的58个品种阀门填补了国内空白,10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从冶金、水电等传统领域转战氢能、氨醇等新能源领域,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话语权。
阳泉市国土面积仅4559平方公里,稀缺的土地资源与规模化新能源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但这座“中共创建第一城”正以“数智赋能+低碳转型”为破局之策,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阳泉市委常委、副市长石峥表示,全市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适度多元发展方向,强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新一代煤电+新能源+储能+就地消纳+灵活调峰+智能电网+现货交易+站网协同的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
不盲目追求“百业”扩张,而是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与“十五五”规划布局,走出一条以“数智赋能+低碳转型”为核心的适度多元化发展道路——阳泉正以“百年”为标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阳泉样本”。
从“新能源产业化”到“产业新能源化”
尽管山地面积占比超七成,沟壑纵横的地形让可用土地资源极为稀缺,阳泉市还是“见缝插针”地布局新能源。资料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市利用部分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厂房屋顶、停车场等闲置空间,安装分布式光伏。目前,已引导、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冀东水泥、市县污水处理厂等多个园区企业,实施分布式光伏建设,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47.66万千瓦;在307运煤专线、义平路等地布局“光伏+充换电”项目。以盂县“国家级整县区屋顶光伏项目”为试点,推广“乡镇+公司+农户”分布式光伏新业态。
提到“瓦斯”,关注煤矿安全的人一度为之色变。阳泉市却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变危为安,瓦斯发电成为“多能互补”矩阵里重要一族。早在2007年,华阳集团就成立了新能股份有限公司煤层气发电分公司,拥有神堂嘴、虎尾沟、贵石沟、北头嘴、寺家庄五座瓦斯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71.8兆瓦。通过内燃发电机组实现瓦斯化学能向电能的转换,公司各电厂主要并入华阳集团内部电网或就近接入区域电网。另外,神堂嘴瓦斯发电站承担着神堂嘴工业园区的供热、供电任务。自公司成立运行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47.63亿度,上网电量45.80亿度,实现售电收入19.49亿元,消耗瓦斯气体34.44亿立方米。合理利用瓦斯,阳泉市也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瓦斯入户做燃气的地区。
在阳泉市“十五五”重点项目的盘子里,谋划瓦斯发电及管道输储项目13项,总投资8亿元,推动神堂煤矿、坤宁煤矿、西上庄煤矿开展瓦斯发电项目,推动大贤煤业、卫东煤矿、兴裕煤业开展低浓度瓦斯利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建设。
“十五五”期间,阳泉市能源局初步谋划新能源、绿电新业态、瓦斯发电、储能项目77个,总投资345亿元。到2030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45%。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度,都体现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坚定决心。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化是2.0时代,那么“十五五”开始的产业新能源化将迈入3.0时代。阳泉市能源局局长王建源表示,“新能源产业化”向“产业新能源化”的转变,旨在构建一个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基本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这并非是对现有能源体系的简单修补,而是一场系统性、结构性、全局性的深刻革命。
“十五五”期间,阳泉市将积极推动“产业+绿电”协同发展。以电解铝为用电负荷谋划了盂县电解铝绿电直连项目、以新能源电池小镇负极材料为用电负荷谋划了平定新能源电池小镇绿电园区项目、以高新区新增负荷群为下游电力用户谋划了高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后续阳泉市将发挥煤矿数量多、运行模式成熟的优势,优先从煤炭破局,推进煤炭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引导煤炭企业逐步向综合能源生产服务商转型。因地制宜在全市发展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绿电直连等电力新业态,为相似体量的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提供示范。
能源转型与能源惠民
能源转型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引擎,能源惠民则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在向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转型的实践中,阳泉市将“能源革命”与“民生福祉”两篇文章联动推进,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从“能源大市”到“能源强市”,阳泉探索在产业结构上跃阶,既改变一煤独大,又开展多能互补。在能源惠民层面,全市积极解决燃煤散烧,推进清洁供暖,使居民乐享“暖屋”与“蓝天”。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在册登记的清洁取暖改造户数为28.85万户。8年时间,全市清洁取暖累计减少燃煤消费近 200 万吨,每个采暖季净减排二氧化碳 80 万吨、二氧化硫 4800 吨、氮氧化物 240 吨、粉尘 6500 吨。
从“能源大市”到“能源强市”,阳泉探索在生态环保上跃阶,既解决老工业城市环保欠账,又开展“产业新能源化”减碳重塑。在能源惠民层面,将生态治理本身当作产业发展机遇,通过利用采煤沉陷区发展光伏领跑基地、工业窑炉余热利用、煤矸石山自燃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级大宗固废基地建设,从“生产侧”到“生活侧”,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与共享,废料、余热的资源化利用、财富化转换。
从“能源大市”到“能源强市”,阳泉探索在创新驱动上跃阶。既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又推动本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倾斜,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在能源惠民层面,通过建设“智慧能源城市”,打通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数据,为居民提供用能分析、节能建议、家电智能启停、故障及时预警等个性化服务。
从“中共创建第一城”到“数智新城”,阳泉以“数智赋能+低碳转型”破局山地资源约束,在沟壑间“见缝插针”布局新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这座曾以煤炭支撑国家发展的城市,如今正抢抓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机遇,通过智能矿山、绿电融合、储能创新等探索性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复制的“阳泉实践”。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