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晨)2024年5月31日,“行走的课堂”中国小学生实践教育案例评选大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颁奖典礼,这场为期三个月的赛事也随之正式落幕。赛事自3月1日启动征集,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小学、教育机构及实践教育基地提交的236份案例,内容覆盖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生态环保及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
据介绍,为保障赛事评审质量,主办方承德德汇智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特意组建评审委员会,特邀吴宏伟、李烈、李卫东等七位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出任评审委员。在为期两个月的评审周期中,评委会围绕“教育实效、专业能力、创新水平、示范价值与影响力、社会责任与教育公平”五项核心标准,对全部参赛案例进行了多轮细致评估,有力保障了最终结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
经过专家评审,一批优秀案例从本次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的是网络安全科技馆提交的“与AI话古今”研学活动。该案例创新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设计了“AI对话历史人物”“智能文物复原模拟”等环节,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银奖案例中,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典耀中华”智能阅读课程,借助AI构建阅读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德庆县悦城镇中心小学的“穿越千年文化印记,探寻端砚历史与文化”,则深入挖掘地方非遗资源,构建了从文化认知到传播推广的完整实践闭环。
此外,铜奖案例同样亮点纷呈:盘锦市辽东湾实验小学的“追寻红色足迹”通过沉浸式研学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河南晨明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的“垄上麦稍黄”将传统农耕技艺转化为生动的劳动教育课;鹤壁市示范性校外综合实践中心的“点亮科技之光”整合城市场馆资源,构建了跨学科的实践探究网络。这些优秀案例在内容设计、实施路径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与示范意义。
谈及这些获奖案例时,评审专家代表吴宏伟在采访中分享了她的评审见解。她指出,评价案例优劣的关键在于是否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出色的实践案例不仅形式新颖,更需具备扎实的教育内涵、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她特别强调,评审高度重视案例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案例能否融入日常教学,真正惠及师生。在她看来,这些获奖案例的意义远不止于奖项荣誉,而是共同汇聚成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为一线教师开展课程设计、推进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主办方负责人尹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大赛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实践教育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次大赛成功筛选出一批优秀实践教育案例,不仅为后续实践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激发了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探索实践教育新模式的积极性,更为小学生搭建了展示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
尹剑透露,研究会后续将把所有获奖案例汇编成册,开展全国性推广交流,并构建“实践教育案例资源库”,以促进优质成果的转化与共享。他强调:“大赛的落幕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希望以这些案例为桥梁,让更多学校借鉴优秀经验,共同推动小学实践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
至此,大赛已进入项目推广阶段。这些获奖案例将通过专题研讨、线上平台、校际合作等渠道,在全国小学教育领域落地生根。从案例评选到经验推广,本项赛事已超越传统竞赛平台的功能,成为连接教育创新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相信在这些优质实践成果的辐射与带动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育人工作,有望迈向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成效的新阶段。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